上海电信将对外开放35TB数据

2023/04/07 13:24:48 热度:

上海电信发起成立“互联网+”创新发展联盟 创业者可首批尝鲜

“运营商坐拥数据金矿,却被BAT挖走了!”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信息港论坛上,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疾呼,电信运营商应该打破固有思维,从数据挖掘中寻找新的价值。半年之后,在“上海‘互联网+’创新发展联盟”启动仪式上,《IT时报》记者获悉,上海电信将有35TB的数据对外开放,创业团队可申请免费使用此实验平台,开发大数据产品原型。如此大规模的运营商数据开放,在国内尚属先例。

大数据T计划

11月3日上午,在第17届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电信展台前,一个简短的发布会正在进行,由上海电信发起的“上海‘互联网+’创新发展联盟”宣布正式成立。由于场地局促,不少嘉宾都挤坐在简易的塑料靠椅上,但他们的身份却并不一般,作为联盟成员,十几家国内顶尖IT公司都派来了主要负责人,来者大多为云计算和大数据而来。

“大数据是金矿,但需要有人挖掘、有人提炼,更需要有人将其制作成高附加值的金戒指。”严旋直言,在人人皆谈大数据的时代,需要有一条产业链实现数据的真正价值。在当天的发布会上,上海电信宣布,将实行“大数据T计划”,建设“上海电信大数据实验平台”,开放一个月的通用网络历史数据,包括固网网络数据、移动网络数据和基站定位数据,数据量总计超过35TB,“如果将上海电信的手机、宽带、固话用户全部加起来,其中包含的用户数超过2000万。”一位上海电信内部人士透露。

对于创业者和数据公司而言,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金矿。作为与上海电信第一个签署合作协议的高校,徐云杰 表示,这些数据无论对于产学研,还是创业中的学生团队,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

所有数据都经过“脱敏处理”

数据变现,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巨大契机,但也备受争议。福建移动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彭家华便曾对《IT时报》记者讲过自己的担忧:数据安全,永远是电信运营商考虑的第一位,稍有差错,很有可能又得上央视315晚会。

彭家华的担忧源自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中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《个人信息法》,自然也无法准确定义数据交易与隐私泄露之间的界限。上海电信人士谈及此事时,也颇为谨慎,“我们所有的数据都经过脱敏清洗(消除敏感信息)处理,并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,根本原则是不可追溯,也就是无法根据记录找出其所代表的具体个体。”

“主流趋势是数据一定会成为交易产品,法律上的藩篱应该会逐渐消失。”尼尔森电信及科技领域高级总监龚毅对此并不十分担忧。9月5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》,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,这意味着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被纳入国家重点规划。

数据交易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。今年4月国内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挂牌成立,7月武汉成立了长江大数据交易所(筹),都希望提前挖掘被视作与土地同等重要资源的大数据的价值。

大数据需要嫁接

拥有海量数据的电信运营商,在这股大数据浪潮中跃跃欲试,但在挖掘这座金矿时,却有些束手束脚。

徐云杰曾经做过中国电信内部孵化项目的专家评审,不少创业项目在他看来,固然有数据资源的优势,但也受限于多种桎梏,“数据量还是不够全,比如电信就拿不到移动的数据。”与之相比,脱胎于高校的博士生创业团队,作为第三方,可以拿到更多的数据,“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嫁接,比如我们将天气数据和公益广告的播放数据放在一起做统计分析,便可以建议在什么样的天气,用什么样的广告语言,会更容易打动别人。”

因此,徐云杰更看好新成立的“互联网+创新联盟”,他认为,引入第三方数据分析和创业公司,恰恰可以弥补电信运营商在数据形态上单一的短板,也避免了社会上一些不利的舆论。尼尔森也持同样的观点,严旋认为,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对消费者的理解是咨询公司的强项,而运营商虽然有数据,但在分析工具使用上是弱项,如果双方合作,最终产出的数据产品将更为精准,可以帮助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。

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数据交易

“初期,实验平台对创业者免费开放,但不排除以后创业者公司做大,对数据产品要求提高后,双方实现共赢。”对于未来的商业模式,上海电信人士的回答略显含糊,这并非含蓄。现实情况是,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交易的定价体系,并没有标准。

此前《IT时报》记者曾了解到,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中交易的数据产品,分为提供API接口、数据终端、在线查询等三大类,通常API接口的交易价格在百万元,数据终端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,在线查询按条收费,但这并非大数据交易的全部类型。龚毅认为,未来可交易的数据一定是多层级的,既有脱敏的原始信息,也有成熟的数据产品。

多名被访者均向记者表示,价格很可能是未来几年内大数据交易活跃度的最大影响因子。如今,不管是贵阳、武汉这样的数据交易所,还是一些地下数据交易黑市,数据的定价都令人头痛,买卖双方都在试探对方,寻找彼此的底线。“就像原始社会一样,价格和价值之间还没有画上等号,”但徐云杰认为,这个过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会逐渐解决,“随着买方对大数据应用的越来越多,卖方会很快从买方的业务增长量中发现自己的价值。”